编号SN:HP-J-038-V

建筑名称Building:德国书信馆大楼German Post Office Building

地址Address:四川中路200号、福州路70号(200 Sichuan Rd.(M), 70 Fuzhou Rd.)

价值综述Architecture Review
原德国书信馆大楼。倍高洋行设计,1905年竣工,砖混结构。巴洛克风格特征。立面原有格局保存, 但细部和材质尤其是转角处被明显改动。建筑平面呈L形,临近街道转角处用圆柱形体量连接西、南立面,其上有两根巨柱式壁柱贯通二、三层。1940年代火灾损坏严重修缮后,外观有所简化。曾先后更名为中国电报局(1924)、华中电报公司(1930s)、上海电报局以及民国交通部电报局总营业厅(1940s)。
Former German Post Office Building. Designed by Becker & Baedeker, completed in 1905. Masonry-concrete structure. Neo-classical style.

保护类别Category:三类

立面、环境保护要素Exterior Elements:南立面、西立面及内天井立面

室内保护要素Interior Elements:楼梯及栏杆、室内木地板、木门

保护身份、公布机构及时间Grade & Date: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(沪府[2015]57号文件,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)

人文历史History Review
客邮是在中国设立的外国邮政机构。1843年上海开埠后,上海的外国侨民人口日益上升,侨民与国外的通信及文件往来,主要依靠定期或不定期的轮船航班附带。从国外进入上海的信件传递,就十分困难,这些信件先要送入该国设在上海的领事馆,由领事馆转交。一些领事馆遂附设信使公署,成为代理转寄信邮的机构,1862年9月8日,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正式设立中国书信馆。1865年,该馆在北京路自建馆址(今北京东路93号),此为上海出现的第—家准邮政机构。同年12月9臼,法租界也成立邮政局,址在法租界天主堂街(今四川南路)洋泾浜(今延安东路)口。以后,美国设立信使公署,址在黄浦路美国驻沪领事馆内;日本设立邮便局,址在黄浦路日本驻沪领事馆内(后迁今天潼路长治路口);俄国设立皇家书信馆,址在蓬路(今塘沽路);德国设立德国书信馆,址在今福州路四川中路。1914年,中国参加在西班牙召开的万国邮政会议,成为该会成员国之—。该会议通过取消中国客邮一案,各国在上海的客邮机构遂相继解散,中国与海外的邮政—律由中国邮政经管。
德国邮政局最初设在德国领事馆内,代理侨民信函公文的寄发业务,又称德国书信馆。后来,旅沪的德国侨民增多后,德国皇家邮政局选址在福州路建造邮局大楼。大楼底层营业大厅能容纳100余人,设邮政服务窗口、邮件收发室、电报间和邮政局主任办公室。二楼、三楼为邮政局理事与主任的大套房、邮政局职员住房。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后,招商轮船局接管德国邮政局作为电报用房,经过大楼的改建,1924年3月开始营业,故称电报大楼。

黄浦区人民政府外滩街道办事处
readwaitan@huangpuqu.sh.cn